青岛华夏职业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校服装艺术专业办学实力强,是山东省行业指导委员会理事单位,省服装设计师协会成员。该专业是涵盖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陈列与展示、服装表演与礼仪、服装服饰品设计的综合专业群,在青岛同级别中职学校率先提出服装专业群发展概念,各专业协调发展,又各具特色,专业教师团队在业界有较高口碑,被聘为青岛市服装专职委委员,青岛超时尚产业协会会员,全国纺织协会会员,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服装专业导师,团队教师有步骤有规划的引导学生专业发展。
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优异。2019年服装专业成功申报通过了山东省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服装表演专业与省职教新高地建设、青岛市战略新兴文化时尚产业发展对接紧密。
2019年学校服装表演专业与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合作3+2项目,使学生升学路径更加通畅,学生既可以参加艺考升入本科,也可以在山服专科毕业后通过专升本升学,实现自己的大学本科梦想,方式方非常灵活,夏季高考升学率在70%以上,专升本升学率达85%以上。
服装表演专业具有28年办学经验,学科教师在各级各类大赛中担任评委工作,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自1994年至今,学生参加艺术类高考成绩斐然,升学率历年可达90%以上;自2007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模特大赛,共获得9个银奖,3个铜奖的好成绩,在行业举办的专业赛事中,如:全国职业模特大赛,超模比赛,美少女大赛以及上海国际模特大赛等,多次获得冠军、季军、十佳以及个人单项称号,成绩突出,与各大企业、模特经纪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同时,学校还承担了5次青岛市服装表演专业的技能大赛以级山东省职业院校服装表演大赛选拔赛,学校专业水平以及专业赛事组织策划能力都具有较高水平;2019年,学校推出“服装设计”省级品牌专业群建设计划,重点打造服装表演等5个相关专业,实现专业之间联动建设,在青岛市服装专业发展建设中起到带动引领作用。
学校根据本地区服装产业高端化、品牌化转型之趋势,认真进行市场调研,从当地产业特点、产业结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入手,走访本地服装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政府机构,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
学校服装表演专业一直以来坚持“以服装表演产业对人才需求、服务区域的定位要求”对专业进行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坚持“以赛促教、赛教融通”人才培养机制、“多层次、常态化、全覆盖”的技能竞赛选拔机制、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教练型”指导教师团队培养机制、大赛梯队机制、参赛团队奖励机制等,增加专业学生参加比赛动力。近四年来共取得全国、省、市级比赛冠亚军 15余人次以上,考取本科学生大概有15余人次,培养出王晓倩全国超模总冠军,涌现出李小玉、张骞予、余滢、卞雪莹、傅小桐、朴善珍等20多名全国富有影响力的知名模特。
王晓倩,王晓婷,中国第一超模冠军
燕炳琨,获全国职业模特大赛总决赛冠军、市一等奖
根据本校服装表演专业建设需要,2018年建立服装表演专业名师名匠工作室,2019年建成少儿模特实训基地,与各大服装企业建立密切合作,为知名模特经纪公司输送人才,从高二年级开始,通过参加专业表演、时装周展示、高校毕业设计展等社会活动,学生专业技能及影响力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
学校与花手箱服装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宾利模特经纪公司、上海火石文化模特有限公司、华夏(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北京沐水梧桐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公司紧密合作,就业对口率高,社会用人单位反应良好,未来还可以通过与行业协会、高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基地共享机制,行业协会提供的校外实训基地拥有大量高端实践活动项目,能够为教学提供反应本行业最前沿、最尖端的岗位职业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服装表演专业学生80%以上升入本科学校,100%升入山东服装学院专科就读。
通过毕业生信息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综合评价较高,普遍反映学生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一般在毕业后都能很快成为各单位业务骨干和业务能手。在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中,服装表演专业毕业生的企业跟踪调查合格率达到96%以上。
毕业生余滢参加服装品牌发布会
胡晓凤,苏州大学(本科)
匡琛,服装表演专业,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服装表演专业探索完善“岗位技能+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知识单一性的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以“教、学、做、产”一体化教学为平台,把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用项目引领专业教学,例如东方元素少儿模特培训学校落户学校,学生参与饰品展示以及直播电商活动,参与少儿模特教学组织实践活动,这样既顺应了市场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强化实践,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每年学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都会参加青岛国际时装周等展示演出以及青岛市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在业界具有较高声誉,学生在校期间会得到全方位的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把从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切实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